忠诚丨干净丨担当
『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富春环保纪检监察室编
2024年10月
本期导读
一、清风丨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二、方圆谈丨端正亲情观 守住亲情关
三、广安观潮丨把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起来
四、今日锐评丨坚持治病强身相结合
五、本网评论丨把作风要求传导给每一名同志、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一、清风丨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25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出自清代学者金缨的《格言联璧·处事类》。意思是,没有成见的人,对人对事公正;没有私心的人,做人做事清正廉明。面对是非,不抱个人成见,才能看清大局、掌握全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断;面对利益,不抱私心杂念,才能气定神闲、沉稳健行,做到廉洁奉公、秉公办事。
无心者公,是“去私存公”的处世态度。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
无我者明,是“去贪存廉”的价值取舍。廉洁是立身之本、公正之基、从政之要。从“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到“廉耻,士君子之大节”,从“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到“吏治之道,惟清廉为重”,这些箴言名句,无不表达出古代圣贤对清廉之风的深刻感悟和不懈追求。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利益当前,一个人一旦有了私心杂念,就容易失去定力,做不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从而导致在私欲的驱使下将自己一步步推向深渊。
正如古人所讲:“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知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因此,必须内心“无我”,坚守道义而忘却私利,只做实事而忘却浮名,做到不动贪念、不起贪心、不行贪举。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是一种境界情怀。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在公与私、对与错、贪与廉这些原则性问题上,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公廉约己,明达政事。”坦荡“无心”,方能秉持公心、坚守初心;清白“无我”,方能升华自我、成就大我。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真正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实绩。
二、方圆谈丨端正亲情观 守住亲情关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25
“我老表一直再三地跟我说,我们是亲戚,是不会害我的……”近日,有媒体披露了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杨洪江严重违纪违法案的相关细节。杨洪江面对亲戚朋友的吹捧“围猎”,在所谓的“人情世故”“家族颜面”中迷失自我,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戚和所谓的“朋友”在工程承建、拨款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收受钱款400余万元,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7年6个月。
眷顾亲情是人之常情,但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倘若不能正确对待亲情,就易滑入“亲情陷阱”。现实中,有的无原则“关爱”,利用手中权力帮兄助弟、扶儿携侄,为他们打招呼、铺路子、谋好处;有的舍不得“情分”,对亲戚特别是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味地迁就照顾;还有的拉不下脸面,对家人的非分要求不果断拒绝,违纪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反倒认为毕竟是亲人,说多了“伤感情”等。而一些领导干部的亲属,看到自己的亲人当上领导,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大打“亲情牌”。一个被亲情“绑架”,一个用亲情“裹挟”,最终难免会酿成家族腐败悲剧。
守住亲情关,先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对党员干部来说,亲情再深也有度,必须正确处理小爱与大爱、亲情与大义的关系,严格要求家人走正道、行正事、做正派人。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离家10年,与亲人音讯不通,对妻儿一直感到十分愧疚,但他从不将个人感情掺杂到工作中,当两个久未谋面的儿子提出想搭便车来北京看父亲时,他说:“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反观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对子女,每一步台阶都想“扶一扶”,为此不惜滥用职权打招呼、走后门;对亲友,大事小事都要“帮一帮”,违反规定留“暗门”、开“天窗”,“爱”无原则、“帮”过了头,不仅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还让子女、亲人走上歪路,最终追悔莫及。在对待亲情上,党员干部要管好“身边人”,过好“亲情关”,坚决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坚决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坚决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建设好家风,对党员干部过好亲情关至关重要。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正家风、立规矩,既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又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不照顾迁就、过分溺爱,不听之任之、袒护纵容,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
党员干部时时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特别是在处理亲情的问题上,要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不因“感情”模糊公私界限,不被“亲情”裹挟逾越底线,这才是真正爱护家人、守护亲情。
三、广安观潮丨把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起来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25
政治监督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是政治监督的重要手段。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以政治监督为统领,把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结合起来,提升监督效能,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跟踪问效,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日常监督优势在“常”,重点在于督在日常、管在经常,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通过座谈调研、谈心谈话、列席会议、实地调查等方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聚焦“国之大者”,在具体化上下更大功夫,善于用政治监督的“标尺”来衡量,从一项项工作、一件件事情中,看党中央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部署落实了没有、落实得好不好;看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贯彻得怎么样;看属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有没有担当起来。注重用好日常监督积累的监督成果,找准专项监督靶点。在日常监督中谋划专项监督,运用“嵌入式”、“蹲点式”、“体验式”等监督方式,将一些行业系统、重点领域存在的“病灶”靶向清除。
专项监督突出“专”字,重点在于精细深透、力道集中,综合运用集中整治、专项治理、专题督办、“小切口”监督检查等方式,针对性更强、监督力度更大、监督效果集中显现。要在精准化上下更大功夫,盯住重点人重点事,聚焦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重要工作、重要环节,及时准确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不顾大局、搞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等突出问题,既严肃查处,又深挖根源,高质量提出纪检监察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健全内控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把阶段性专项监督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日常监督中,提升日常监督效能,切实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
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既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又有所区别、各有侧重,有机统一于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实践中。要在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把政治监督贯穿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融入重大发展战略、重要政策举措、重点项目任务的制定和落实之中。要聚焦党组织、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推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有机结合、协同发力,促进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强化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系统观念,在监督力量上找准结合点,加强“室组地”联动,重点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形成监督合力;在监督方式上找准结合点,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线上+线下”一体贯通,丰富监督方式手段。统筹发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优势,凝聚监督合力,不断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发展环境。
四、今日锐评丨坚持治病强身相结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治病强身相结合,改进党员管理机制,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机制,健全正风肃纪常态化机制,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这是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求对党员干部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确保祛除病灶、健康肌体,实现党的队伍先进纯洁,永葆生机活力。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坚持治病强身相结合,体现的就是这一方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有了问题就要及时纠治。同时,治病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党员干部的警示和教育,起到“吃他人堑、强自己体”的效果,提高党员干部整体免疫力,促进党员干部整体过硬。
治病和强身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加强党的建设,纯洁政治生态,治病是保证,强身是目的。如果只讲治病,忽视强身,看似把病治好了,却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也不利于党的肌体健康。只有瞄准强身这一目标,把准脉、开好方,精准发力、科学施治,才能防止党员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因此,把治病和强身结合起来,不仅是对党员干部自身负责,也是对党的事业兴旺发达负责。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同理,正风肃纪反腐也不仅仅是为了治病,更是为了救人强身,确保党的队伍充满活力、生机无限。要做到标本兼治,一方面治病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另一方面要以健康身体、纯洁队伍为目的,切实使治病和强身紧密结合。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违纪违法的小错,党组织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法外开恩,早晚要出问题。所以,要抓早抓小,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事实证明,准确运用“四种形态”,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爱护,更是治已病、治未病,强体魄、壮筋骨的需要。
坚持治病强身相结合,贵在强化监督。监督好,大有益;厌约束,蕴祸患。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刚开始发生问题就有人及时拉一把、大喝一声,他们就不至于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监督不力,好人主义盛行,不及时提醒治病,最终是害了同志。这就要求党组织多了解党员干部日常的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多注意干部群众的反映,把党内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督促党员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养成在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从而及时发现病灶、消除病症,强壮身体、干净干事。
五、本网评论丨把作风要求传导给每一名同志、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10-1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前不久公开通报八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持续释放从严纠治“四风”的强烈信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必须始终抓住落实责任这个关键。各级党组织必须保持高度警醒,牢牢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作风要求传导给每一名同志、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职能职责,推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责任、职能部门监管职责相贯通,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题共答、同向发力的工作格局,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攻坚战、持久战。
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是新时代推进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从中央政治局做起、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示范引领,锲而不舍推进作风建设,为全党立起标杆、指明方向。各级党组织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担当尽责、常抓不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有力推动作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金色名片”越擦越亮。新征程上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结合贯彻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督促各方面坚决扛起抓作风的政治责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四风”突出问题,精准施策、靶向纠治,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
从监督执纪、调查研究、干部群众反映等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作风建设责任落实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有差距,思想上存在松劲懈怠的倾向;有的工作措施不实、力度不够,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有的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虚化弱化,制度停留在墙上……对此,必须加强研判,找准症结,准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作风建设责任落实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机制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强化责任落实,增强纠治“四风”合力。纠治“四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类不同主体,需要发挥组织优势、系统作用,上下联动、左右衔接,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专题会商、情况通报、措施配合、线索移送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派驻监督的作用,督促驻在部门把作风建设融入业务工作,加强行风建设,完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细则,把作风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要健全作风建设责任落实督促检查机制,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抓作风情况作为监督检查、调研督导的重要内容,发现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及时约谈提醒、推动整改,以持续压紧压实责任为作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保障。
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作风建设成效。“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稍有松懈就会反弹回潮、死灰复燃。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防死守,以改革精神、严的要求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严防不正之风滋生蔓延。要坚持和深化运用节点监督的有效经验做法,打好教育提醒、通报曝光,监督检查、明察暗访,严查快处、督促整改的“组合拳”,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持续紧盯“四风”易发多发问题和隐形变异新动向,丰富手段、升级打法、深化整治,对顶风违纪行为露头就打,对隐形变异现象及时纠治。结合日常监督、审查调查、巡视巡察等发现的地区性行业性作风问题,高质量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不断建立健全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