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丨干净丨担当
『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
富春环保纪检监察室编
2024年6月
本期导读
一、画里有话丨严查“蝇贪蚁腐”
二、广安观潮丨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
三、今日锐评丨设卡索贿终绊己
四、清风丨事成于惧而败于忽
五、方圆谈丨学习要把自己摆进去
一、画里有话丨严查“蝇贪蚁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6-03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榆盘镇苏家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李响明利用保管村民惠农资金“一折统”之机,贪污侵占各类惠农资金10.3万元,骗取村集体机动地退耕还林补助2.3万元;河南省柘城县安平镇自然资源所原所长王新玉以建房建场协调费、土地性质变更协调费等为由,非法收受或索取费用共计22.3万元……近日,多地通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不少案例存在吃拿卡要、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这些案件尽管涉案金额不大,却严重啃食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仅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干群关系,还阻碍乡村振兴发展。对此,必须下大气力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持续释放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蝇贪蚁腐”往往涉案金额较低、发生次数频繁,其危害具有长期性。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出宜居、和美的乡村环境,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少数基层干部打着乡村振兴建设的旗号,想方设法侵蚀村集体“三资”,把集体财产据为己有,更有甚者觊觎惠农补贴等资金,损害群众合法权益。“蝇贪蚁腐”,其害如“虎”,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不仅要认识“蝇贪蚁腐”的危害性,更要深挖症结,方能对症下药。一方面,村级“一肩挑”人员事权大,部分农村事项管理松散混乱、制度不健全,容易出现村干部大包大揽、违规决策、擅自处置等廉洁风险。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领域点多面广,资金量不小,且部分集体“三资”底数不清、数字不准,容易滋生“微腐败”。此外,农村地区地方小、熟人多,基层监督受困于“人情干扰”。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着力查处群众身边“蝇贪蚁腐”。纪检监察机关要紧扣乡村振兴工作重点,紧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针对民生领域涉及项目多、资金密集等特点,聚焦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小微工程建设等重点,加强监督检查,持续为乡村振兴发展保驾护航。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多到田间地头察民生、访实情,延伸监督“触角”,完善基层监督网,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二、广安观潮丨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6-0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再次对党纪学习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警示教育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净化政治生态的现实需要。要学好用好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做好警示教育“必答题”,深入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以案示警、以案明纪,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自觉将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分层分类“精准滴灌”。案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用好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警示录、忏悔录、警示教育片等资源,建立健全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机制,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区分不同职级、不同领域,细化对“关键少数”、年轻干部、重要部门、重点岗位,以及党员干部家属等群体的警示教育措施,坚持一案一总结、一案一剖析、一案一警示,深入剖析案发原因、案件特点及腐败根源,不断增强警示教育的针对性。
创新警示教育方法形式,推动纪律教育入脑入心。要多角度挖掘典型案例,多元化建立警示教育资源库,多层级实现共享共用,在编印警示教育读本、忏悔录的同时,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探索与媒体平台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警示教育“云上展厅”,提供沉浸式教育体验,让警示教育更加生动鲜活。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加强纪律教育,将警示教育课堂搬进庭审现场、廉政教育基地等场所,让警示教育触及人心、引发共鸣,唤醒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的敬畏之心。同时,要结合地区、行业实际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动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
推动以案促改促治,充分释放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警示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要结合这次党纪学习教育的目标要求,把开展警示教育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的重要内容,从查办案件一开始就树立“警”“改”“治”的意识,把以案促改促治工作贯通案件查办全过程,在严厉惩治、形成震慑的同时,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在一体推进“三不腐”中的贯通作用,针对典型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督促案发单位查漏补缺、深化改革、建章立制,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案发单位“一把手”是以案促改促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把以案促改促治作为净化本单位本部门政治生态的有力抓手,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组织领导,做深做实以案促改促治。
坚持效果导向,科学构建评价体系。警示教育不仅仅是“案后工作”,更体现在监督执纪执法全过程。要完善党委、纪检监察机关、案发单位协同机制,把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融入信访举报、监督办案等工作,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函询等,做到早提醒、早督促、早纠正,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日常言行的衡量标尺,把增强党性、严守纪律、砥砺作风融入日常、化为习惯。围绕警示教育的开展频次、开展质量、开展效果,构建科学的警示教育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重点评估剖析是否深刻透彻,工作开展是否分级分类并且突出“关键少数”及重点岗位,看案发单位是否产生整体关联性预防效果,建章立制是否科学完备。
以反面典型为镜鉴,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纵观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例,往往是从不讲规矩、不守纪律开始的。有的疏于纪法知识学习,对党规党纪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有的存在侥幸心理,想方设法钻制度空子、躲避监督,等等,归根结底都是没有将纪律观念真正树立起来。党员干部要主动加强纪法学习,积极参加警示教育,增强纪律意识、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干,将纪律规矩立于心头,内化为行为准则。从小事小节上守起严起,思想上保持高度警惕,行动上不打半点折扣,形成遵规守纪的高度自觉。
三、今日锐评丨设卡索贿终绊己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6-06
近日,有媒体披露了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水务局原河道管理股负责人田友强的贪腐案例。其中提到,田友强主要负责河道管护、采砂监管等工作,他在与砂石企业老板交往中,看似秉公执法,实则私心作怪,嫌红包太小,以检查、规范、验收为由,故意“敲打”。经查,田友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砂石业务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共计82万元。田友强利用公权力人为设卡设障,让企业老板就范,达到索贿目的,最终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
一些索贿行为是通过刁难、设障、暗示来达成。少数党员干部行使权力时“不给好处不办事”。本来在职权范围内该帮企业解决的困难,不仅不积极解决,还以“穿小鞋”等方式“收拾”那些“不懂规矩”的人。
现实中,像田友强这样通过设卡方式索贿的不乏其人。长春西部新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建设局局长朱铁军曾借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监督工地施工为名,一个人到施工现场给工程“挑毛病”,通过给承包方、施工方“使绊子”索要贿赂,实现权钱交易。山西省太原市住建委行政审批处原副处长黄兵全任职市住建委建管处、行政审批处副处长不到3年,就利用手中的审查审批权,以各种理由刁难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从中非法获利几百万元。凡此种种,不管给索贿冠以多堂皇的理由,都难掩以权谋私之实,撕开那层“遮羞布”,贪婪本相暴露无遗。
利用职务便利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把服务群众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侵害企业和群众利益,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更败坏党风政风,必将受到严惩。作为手中握有公权力的党员干部,要以田友强等人为鉴,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切实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索贿比一般收受型受贿更为恶劣。纪检监察机关要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斩断官商勾结利益链,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同时,要紧盯营商环境建设痛点、难点、堵点,监督好重点岗位和人员,严肃查处失职失责、故意刁难、索取好处、行特权耍威风、以权谋私等损害经营主体和群众合法利益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四、清风丨事成于惧而败于忽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6-07
心存敬畏才能行稳致远。为官者干事创业,不可缺少敬畏心。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有句名言:“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其意思是,天下之事往往成功于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敬畏之中,败亡于疏忽大意、骄傲自满、放纵怠惰之中。这既是一条必然规律,也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宝贵经验。
善于惧怕应该害怕的东西,正是“成于惧而败于忽”的要诀所在。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偻、伛、俯”3个字,生动展现出正考父的谦虚低调和对权力的敬畏之心。正是心中有“惧”,正考父终身守节不怠,官品人品堪称高洁。
古人讲:“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为官者要保清廉一生,就要知敬畏、懂行止。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包拯身处端砚产地,不私拿一块砚台,体现了为官者的品德和操守,也彰显了其内心的戒惧和敬畏。
事成于惧,就是要心存敬畏,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明太祖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臣万纲回答:“畏法度者最快活。”这一故事告诉我们,敬畏法度,不仅能让人愉悦,还能保证其大道直行、安全无事。
心存所惧,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老一辈革命家深谙“事成于惧而败于忽”之道,经常告诫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周恩来曾讲,“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在经济上翻身,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邓小平说,“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上总是心存敬畏、态度恭敬。谷文昌不怕艰苦、不怕磨难,就“怕脱离群众、怕给公家浪费、怕工作干不好、怕党员形象受损”;“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史来贺有两怕:“一怕在群众中孤立,二怕在群众中孤独”;“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李素芝无私奉献,为民服务,“怕就怕不能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增分”……正是这样那样的怕,让党员干部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敬畏纪法,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成就事业,创造非凡。
心中有敬畏,脚下有定力。砺心性、练本领、强作风,都需要常怀戒惧、常握戒尺。当然,心存戒惧与怕干事、怕担当截然不同。戒惧是敬畏、是善怕,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古人所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个“惧”字,彰显了党员干部的信念和境界,也标定了共产党人的品格和修养、事业和功业。
五、方圆谈丨学习要把自己摆进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4-06-07
当前,党纪学习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如何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答好的一道题。这里,不妨借鉴延安时期全党范围大学习的一条经验,即“自己钻文件,又用文件钻自己”。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要把自己摆进去”。这既是弥足珍贵、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解决学习内生动力、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钻文件”比较好理解,就是把学习《条例》作为基本功、基础课,坚持下韦编三绝的真功夫、凿壁偷光的苦功夫、磨穿铁砚的慢功夫,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钻研,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做学问的严谨、踏实和细致,把每条纪律要求都学深悟透,力求刻印于心、融会贯通,从而搞清楚纪律红线在哪里、言行界限在哪里,弄明白什么事情能干、什么事情不能干,从灵魂深处划出红线、筑牢底线,心存敬畏、警钟长鸣。
相比而言,“钻自己”就显得没那么简单。因为,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同于战场上跟看得见的敌人真刀真枪地搏杀,“钻自己”就是要从灵魂深处进行一场全面彻底的自我革命,“对手”就是与党性原则格格不入但自己又尚未觉察到的旧认识、旧思想、旧观念。
“钻自己”,贵在一个“钻”字。要不惧刀刃之痛,不遮己身之丑,不舍尺寸之功,敢于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职责摆进去,严格对照党的纪律这把标尺,由内而外认真审视和全面查摆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从严从实检身正己,不断追寻真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改造自己。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在“钻自己”方面所迸发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令人敬仰。张闻天说,为了真理,要撕掉面子、威信的外衣,赤裸裸暴露自己的一切丑相;朱德说,“一面学新的,一面还要丢旧的”。曾任甘肃省委书记的杨植霖,是1930年入党的老革命。他在思想改造后深刻认识到:“拿无产阶级思想、党的要求照一照,觉得很应该改造。这时对改造二字不但不反感,反而觉得实在是个救命之宝,并且认为每一个真想革命的同志都应该欢迎思想改造,特别欢迎别人帮助自己进行思想改造。”
把文件钻透、把自己钻好,广大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扬这种既“钻文件”、又“钻自己”的精神和作风,既要钻的自觉、钻的用力,更要钻的彻底、钻的持久,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使纪律和规矩在心中真正立起来、严起来,涵养和培育“自觉的纪律”,防微杜渐、慎始慎终,推动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